“十三五”时期是学院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常态下,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创新发展,提升办学综合实力的战略机遇期。客观分析“十二五”期间我院事业发展成就与差距,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进程,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对于学院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和湖北省最早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12年被湖北省教育厅和财政厅授予“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称号,2013年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更名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学院先后获得“十堰市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园林式校园”、“全国职院魅力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院位于具有“仙山、秀水、汽车城”美誉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十堰市。十堰居于丝之路经济带的东大门和长江经济带向西部汉江流域延伸点,位于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联结部和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是国家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秦巴山片区区域中心城市,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战略水源保护、区域扶贫攻坚等重大使命,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十堰将加快推进制造业提等升级,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东风与沃尔沃已高位合作,落户十堰。旅游业总收入计划达到千亿级,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即十堰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十堰已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在推进中。十堰武当山机场于2016年2月通航,汉十高铁将于2018年建成,现代服务业将会有较大提升,十堰将建设成为鄂渝陕豫毗邻地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并建成绿色生态农产品供给基地。在秦巴山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学院法定住所地为湖北省十堰市北京中路38号,据2015年12月统计的数据,学院占地面积653333平方米(980亩),建筑面积212256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3293.42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8296.18万元,馆藏图书50万余册。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专科生10135人,教职工501人,专任教师298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157人,另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500余人。
学院现设有汽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旅游与涉外事务系、艺术设计系、环境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与智能工程系、经济贸易系和建筑工程系9个教学系。另设有公共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素质拓展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教学单位,在校生覆盖40个专业左右,11个专业大类。学院建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49个实训中心,157个实验实训室(车间),建有校外实训基地422个。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院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参与组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职教育联盟,牵头组建了秦巴地区高职教育论坛,并以学院为核心成立了“湖北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和“十堰现代制造与服务业职教集团”,承办了十堰市中职职业技能大赛和相关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湖北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并在国内和德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院秉承“明德、自强、敬业、崇技”的校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践行“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的办学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致力于将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国家优质高职院校。
“十二五”以来,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落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基本职能,坚持走“实力化(品牌化)、特色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办学之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条件建设为保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围绕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湖北工业及十堰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学院与区域发展相融合,推进区域领先、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十二五”以来,学院在十堰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各合作企业、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领导和众多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学院确定的“十二五”各项主要建设目标均已全部实现。
1. 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十二五”学院按照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全面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共开发了170余门工学结合课程,基本涵盖了主要专业的核心课程。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院级精品课程83门。学院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并形成“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以及“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整体滚动递进式”、“三结合”等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获湖北省第七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在全国高职高专学校招生竞争激烈和生源不断下滑,全省多数高职高专没有完成计划的情况下,我院却屡创佳绩超额完成招生计划。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把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教育与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作为提高就业率与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认真开展全程化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就业和创业长效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毕业生“双证率”达97%,就业率达96%以上;2015年学院投入40余万元建成约5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省商务厅命名为“第三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被湖北省科技厅命名为“省级创新型孵化器”,成为十堰市产业孵化示范的窗口。
2.专业建设开创新局面。“十二五”期间,学院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扩大了专业规模,专业数增长10个,学院招生专业已达40个;改善了专业结构,学院申请撤销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等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更名改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现有专业分布在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财经商务、电子信息、土木建筑、旅游、文化艺术、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生物与化工、教育与体育11个专业大类、20个专业类上,基本形成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
现拥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和艺术设计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汽车运用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旅游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会计、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电子技术、艺术设计8个省级重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物流管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计划”支持项目;艺术设计为省级品牌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为省级特色专业。
3.师资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学院建成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形成双师素质优良和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学院安排下企业锻炼的教师已达400余人次,对100余名青年教师进行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选派200余名教师赴境外交流、培训;双师素质教师已达161名,骨干教师已达150名;学院还设有“楚天技能名师岗位”18个,“车城技能名师岗位”30个、院级“教学名师”9名;聘任了34位企业专家为专业带头人、163名企业专业人才为专业课程负责人、436名行业企业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大大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重点专业已基本形成了双师素质优良和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4.产教融合闯出新路径。“十二五”期间,学院深入校企合作,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成立Google “Android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德国大众合作基地、德国GE培训基地;与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实业公司、东风汽车零部件公司、东风精铸公司和东风渝安、东风双星、湖北三环专汽、湖北亨运集团等23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有“政、校、行、企”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与十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合作的十堰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十堰市产学研工程技术中心、十堰市企业家培训中心落户学院,与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共同组建的“十堰市电子信息工程中心”在学院挂牌,形成了机构健全、合作关系较为紧密的合作办学平台。
5. 社会服务创造新业绩。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发展战略和十堰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要求,学院充分利用的人才、技术、场地设备等优势,引进湖北汽配人网、湖北小蜜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五家优势电子商务企业入驻学院,共建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共同打造十堰电商高地。截止目前,基地引入教师创业团队7个、入驻创业团队105个(其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团队72个)、在校大学生参与创业团队的人数达到500余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分别被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授予“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众创空间,湖北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各教学系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利用区域和行业优势,以及入园企业资源,不断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努力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此外,社会培训业务和技术服务得到拓展,“全国女子高级人才开发培训基地”在我院挂牌并启动了首期培训;举办了42期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577人;在做好安保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与东风特种商用车有限公司、双星东风轮胎有限公司等培训业务。承办了东风汽车公司锻造有限公司职工技能大赛、亨运集团汽修大赛等多项行业企业技能大赛;获各类教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80余项,仅在2015年一年技术服务收入达133.68万元。
6.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学院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明显进步,科研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共发表论文789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9篇以上,被SCI、EI、ISTP等收录8篇;出版教材、著作144部;科研立项484项,其中市厅级项目58项,申请国家专利23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33项。
7. 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取得了丰硕的文化建设成果。学院深入挖掘学院丰厚的精神积淀和文化底蕴,积极宣传和践行“明德、自强、敬业、崇技”校训、“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的办学理念,“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以及“办好专业、重视学业、关注就业、鼓励创业、成就事业”的育人模式,将“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学院精神融入到方方面面。
学院借鉴东风公司“实现价值,挑战未来”的企业精神,弘扬“民主科学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统筹规划实施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创建天人合一,宜工宜学的校园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三者高度统一的人文氛围,形成具有高职特色文化品牌。“电亮青春服务队”、“居家文化”荣获2011年度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品牌奖;“心雨桥”荣获2013年度全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品牌(全市仅有5家单位),其品牌创建经验在全省、全市得以推广。学院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2-2013年度“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殊荣。学院本着反哺社会的理念,校园面向社会开放,每年4月的“樱花节”已成为十堰市乃至周边地区的一件盛事,每日万人职院赏樱花的壮观堪比“武大樱花节”。校园成为市民学习、休闲、健身的首选场所和政府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学院已成为十堰城区重要的人文景观、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和十堰市的文化高地,先后荣获“湖北省园林式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等称号。
8.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自“十二五”以来,共派出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10批、292人次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澳大利亚、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及台湾侨光科技大学等海内外兄弟院校学习和交流。与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台湾侨光科技大学、加拿大德恒学院等建立起战略性合作关系。
9.办学条件取得新改善。“十二五”期间,学院按照“规范化、种类全、数量足”的要求,围绕课程教学需要建设了专业教学标准、精品课程、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动画视频教学录像、案例集锦、图片资源、设备工具、实训指导、测试试题等一系列专业教学资源,并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教师和社会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时时、处处、人人”共享。学院上网课程门数141门,专业教学资源库8个,数字资源量28518GB,其中电子图书9673GB,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为67GB,电子阅览室座位数1280位,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lOOOMbps,网络信息点数3500个。
10.学生管理再创新水平。进一步确立科学的德育内容和目标,构建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院教育全过程,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诚信意识;关注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不断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热爱学生的专兼结合的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做到“全员、全程、全面”辅导;深入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四育人”工作,强化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各系有亮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按照“服务专业,服务职业,服务于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实施思政课课程改革,增强思政课效果;拓展网络思政教育新平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新品牌。
11.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学院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路径;坚持依法治校,完善大学章程,并根据学院章程,率先对学术委员会进行改革,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院治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系部考核工作、绩效工资、岗位聘任、酬金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文件;招生、就业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人,系部二级管理进一步深化,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造了制度保障。
12.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谱写新篇章。“十二五”期间,学院从严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保证全院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狠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培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学习党章、加强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教育。从严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贯彻八项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严把好选人用人关,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严把干部考察任用关,着眼事业长远发展,完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制度,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从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各领域的党建工作。严格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从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落实“两个责任”;从严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提高制度治党、依规管党的水平。
今后五年,是学院十分重要的战略发展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全院师生员工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以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以激情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崭新局面。
1.社会发展对院校发展形成的机遇。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行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以及“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此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转型的升级推动地方院校跨越式发展,为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建立了广阔的舞台。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改善。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给职业教育的诸多新政策、新项目和新投入,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文件和国家“骨干专业和优质学校”建设要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3.高职院校功能定位更加清晰。高职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1.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并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上。
2.生源减少与新建本科(含独立学院)向高职本科转型给高职专科院校办学带来严峻考验,高职专科院校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招生工作将面临很大压力,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学院必须在拓宽招生路径和生源渠道以及社会培训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3.产学结合一头热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从宏观政策上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办学活力不足;从学院层面看,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和途径有待创新;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影响社会服务内容、数量和水平。
4.学院内涵建设还需要不断夯实。部分专业规模发展不够,专业办学效益差,强势专业特色不明显;教育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力度亟待加强;教师结构不合理,整体实力不强,有影响的名师以及专业发展领军人物不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教师能力素质有待提升等,严重制约专业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办学资金制约的矛盾依然存在。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新一轮院校间的激烈竞争将会加剧,学院目前债务压力仍然较大,内涵建设和学院发展受办学资金制约的矛盾依然存在。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建设是提升学院竞争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形成“四个一”的特色成果,即搭建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平台、凝练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形成一批先进的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形成自身稳定的办学风格,形成极具吸引力和魅力的高职院校优质品牌。
2.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补齐科研、培训和国际合作短板,实施学院科研四项工程:以横带纵工程、研教共长工程、系企互融工程和评价激励工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发展原动力,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政府、行业和企业各种资源,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学院将依托自身办学传统和区域经济特点,着力推进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创新,厚植发展优势、凝聚广大师生和社会各方雄厚伟力,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完善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基本实现学院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汽车产业链形成以制造类专业与服务类专业并重的专业结构群;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全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和项目实施,打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现代职业技术院校;创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为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发展的基本任务。“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院工作的中心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推进“311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育教学方面,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打造出一批精品课程,探索建立信息化的网络课程教学服务体系。
完成与国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相应配套的学分制课程改革,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深入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大力推行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使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加强“慕课”课程的开发、使用和管理,推进微课、“翻转课堂”的建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有效。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推进教师师傅一体化,贯穿“车间是教室、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学徒、作品是产品”的理念,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加强职业证书培训和考核;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十三五”期间,加强分类指导,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学院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巩固学院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建设和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新建2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5门省级标准精品开放课程,牵头组织或参与2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院级优质核心课程100门,校本教材100部。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创新招生工作思路,提高录取率和报到率。“十三五” 期间,面对高中毕业生的数量锐减的新形势,加强招生就业工作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检查、指导、考核,制定激励政策;拓宽招生渠道,开展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强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学院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
继续做好创业教育工作。学院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院创业教育机制和体系,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指导队伍,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努力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提高创业能力,争取更多的学生成为新时期的创客。
进一步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在保证学院稳定的毕业生就业率的前提下,要以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严把就业推荐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实现诚信就业;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就业服务为驱动、不断落实“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目标,从根本上保障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满意度。
到“十三五”末,学院全日制学生总数控制在12000人左右,社会培训累计30000人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以上,协议就业率75%以上,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70%以上,毕业生双证书率逐年稳步提升。
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积极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能力要求,以汽车产业链为主线,坚持和强化汽车专业品牌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围绕湖北汽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打造湖北汽车、模具、电子、机械、装备制造等品牌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并辐射和促进其他专业发展。
遵循“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改造传统、扶持新兴”方针和“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原则,学院坚持提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与十堰经济社会结构的对应度,坚持以十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紧紧瞄准十堰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湖北工业急需紧缺人才,在分析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导,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的统一,坚持继承优势与拓展强势领域的统一,瞄准专业前沿,凝练专业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交叉促创新,以优势专业方向的突破带动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突出重点优势项目,重点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起以制造类专业为主、服务类专业为辅的专业结构群。
对接地方产业和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依托十堰“国际商用车之都”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等雄厚的产业背景和十堰“一城两带”(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努力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频共振,水乳交融,建设与地方产业和区域发展战略对接的专业和专业群:服务十堰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借助“汽车城”雄厚的汽车产业,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以及汽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全力打造汽车制造与机电类专业(群);服务十堰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依托地方武当文化、汉水文化及十堰市“一县一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艺术系教学团队人才优势,着力打造旅游管理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依托“智慧十堰、数字武当”发展战略和“三网融合”规划,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群);服务“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鄂西北物流中心”发展战略,建设会计与物流管理类专业(群);依托“三区三线”城市规划和“竹房城镇带”建设规划,打造建筑工程类专业(群);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库区生态保护工程,打造环境工程类专业(群)。
“十三五”期间,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优先保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产业相关专业的布局与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亟需人才培养,加快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提升学院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学院专业数量基本稳定在50左右,建成湖北汽车产业开发性实训基地和一个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发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一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学院新增设符合产业升级需要的新专业10个,打造国家骨干专业4个,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5个,院级品牌专业10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院级示范实训基地(中心)10个。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价值观,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主体,以专业建设需求为牵引,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着力培养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风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全局视野、战略思维,能担当重任的高水平党政管理人才,着力建设高水平管理干部队伍;稳定一批踏实肯干、技术过硬的实验技术人才,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做好支撑,打造一支爱岗敬业的教辅队伍。
健全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积极推进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重视公共基础课、实习实训、职业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建立教师轮训制度。
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学院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统筹考虑经费安排;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十三五”期间,建设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制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和制订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标准,推动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核算教师总数时,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建成一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院在汽车、数控、模具、会计、电子等专业(群)中遴选和培养10名“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成为业内有影响的知名专家;聘任30名“楚天技能名师”;高质量累计培养30名院级教学名师(其中省级教学名师3名)、150名骨干教师,全面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学院遵循“产教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合作双赢”的原则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完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机制和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推动政校、行校、企校、校校深度合作,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服务好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东风公司和十堰汽车产业,加大汽车类人才培养力度,依托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与东风公司深入开展合作办学,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深圳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办了“订单班”并启动了员工培训工作;与东风乘用车有限公司、东风零部件有限公司、东风鸿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开展定向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工作。
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服务“走出去”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寻找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链、价值链,扩大校企合作规模,每年精心筛选30家左右优秀企业特别是高水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加盟合作,引进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担任学院技术管理干部或专业带头人、技能名师等职务。到2020年,新建一栋社会培训大楼,建设一个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一个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合作企业总数达到600家,平均每个专业深度合作企业达15家,科技产业园的面积达到150亩,入园企业突破20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达到5万平方米,生产性实训设备总值达到1亿元。
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学院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治理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改进治理方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改进治理手段,推进治理精细化,加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和标本兼治。“十三五”期间,学院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形成以学院章程为基础,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为支撑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参照《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设立学术委员会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学院将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制度、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实现学院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依法治校、民主理校、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学院工作运行体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教育管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严管理干部,既要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更要加强督促检查,实行中层以上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进依法治校,提高学院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学院教育教学体系。
不断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学院章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院各项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学院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坚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出发,科学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运行效率。各部门、各系部以绩效目标考核指标为依据,责任到人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坚持院务公开,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及群众组织作用,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继续坚持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及时向师生员工、群众团体、民主党派、离退休老同志等通报学院重大决策及实施情况。
到“十三五”末,学院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更加巩固,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完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参与的职业院校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职业院校自身吸引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
“十三五”时期,学院将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申请和设立一批专项课题,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学院将建立专门教育研究机构,发挥学院人才、信息、资源聚集的优势,引导广大教师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终身学习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组织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机制。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抽调全院技术骨干,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与服务团队,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开发新产品,提供“短、平、快”的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企业化运作,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抓好社会培训工作,完善学校终身教育体系。落实《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技术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构成的培训网络,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各类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证书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十三五”期间,社会培训累计超过30000人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15000人次。
“十三五”期间,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支持相关研究工作;成立专门教育研究机构,开展教学研究;开展建设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活动;建立学院和社区教育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累计500个以上,技术服务经费超2000万元。力争在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有所突破。实现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的立项数量的稳步增长,并使这些立项领域进一步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研究机构所确定的方向集中,使专业建设具有强有力的项目支撑。到2020年,力争获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及市厅级教科研项目50项。
“十三五”时期,立项建设2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9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院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目标,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加快转变发展理念,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支撑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学院推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十三五”时期,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申办聘请外国专家(文教类);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探索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援助的渠道和政策; 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采取长短期出国考察、学术访问、合作研究、研修学习等方式,派出教师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接受技术培训和双语教学能力培训;充分利用学院的品牌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交流,以交流、游学等方式招收外国留学生;引进职业教育国际标准、规则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培养高素质、外向型、技术技能人才。
“十三五”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核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以文化人的氛围,以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抓手,以“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从学院理念、校园环境、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学院文化进行系统设计,充分发挥学院文化育人的整体功能,进一步丰富和凝练湖北工业职院精神内涵。
进一步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校园,因地制宜增设一批象征着学院精神载体的雕塑,创建宜教宜学、环境优美的“园林式生态校园”,建成国家3A级景区。深入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传承和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凝心聚力、催人奋进具有高职特征和区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和“忠于职守、团结协作、以人为本、崇尚技能、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优良的管理服务作用引领教风、学风建设;大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师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建设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扩大校园文化的延伸面;强化对外宣传,扩大办学影响,提升学院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重视校园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利用学院图书馆、档案馆等,发挥学院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第二课堂,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
“十三五”时期,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在办学理念认同、管理制度建设、育人环境营造、文化品牌形成、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形成标志性成果,建成全国文明单位,为高水平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办学条件建设是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继续立足长远发展,在优化组合配置学院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湖北汽车产业公共技能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南区食堂改造,续建1个标准网球场、重建北区运动场、南区运动场绿篱项目和管沟改造工程,推进南区山体公园建设。通过广泛争取各类资金、推动基础能力建设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强科学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为师生教学、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条件。通过广泛争取各类资金、推动基础能力建设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学院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效益,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一是以学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获得地方财政更大的投入,实现财政拨款每年递增10%以上,争取逐步实现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二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新校区周边土地资源,积极开展社会融资,争取企业投资、捐赠,筹措基本建设资金,争取政府对基本建设经费拨款有较大增长;三是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争取学费收入、上级专项拨款等有较大幅度增长;四是广泛参与市级以上项目建设,获得更多的专项资金支持,每年争取项目资金不少于500万元;五是进一步加强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和成人教育工作,在社会服务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年技术服务收入逐年增长,至2020年达到2000万元以上;六是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通过校友会、基金会、其他外来投资等多方式筹措经费。同时,要广泛开源节流,加强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办学风险评估机制,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继续坚持围绕学院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稳定、营造和谐,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导向、动力和保证。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积极开展“两访两创”和“双争双带”活动,为学院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突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把理论学习同研究、解决学院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领导谋划能力,增强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院系两级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加大重大决策的协调执行力度,努力推进重点工作的落实。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任用标准,形成注重品行、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用人导向;加强对后备干部和青年管理干部的管理和使用,拓宽年轻干部的来源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促进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提高;逐步完善干部管理和考核工作制度,坚持考核个人业绩与考核班子整体业绩相结合。
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任务,做好本单位科学发展、监督保障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进一步理顺学院(系、部)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和完善党员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在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发展工作,把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吸收到党内,凝聚到党的事业中来。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预防腐败;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格落实问责制,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加大办信查案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党纪的严肃性。
“十三五”期间,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按师生比1:200配备辅导员,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学院将继续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规范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扶持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建设,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党委对学院工作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科学管理、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和调整结构,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各基层党委(党总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全面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用丰富、生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感染人,形成立体式、多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兼职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水平。以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关心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爱校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二)深化校内管理改革,强化制度保障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遵守《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章程》,认真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和管人。认真执行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切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执行力。全面实施院系(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二级学院资源配置与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健全教代会、学代会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权利,维护好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深入推进编制管理、岗位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按照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以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为导向,落实绩效工资改革,保障教职工收入逐年增长。
(三)加大筹资力度和财务管理,强化经费保障
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活力。完善财经管理制度和各类投入的效益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办学效益,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资金运作预警机制,增强开源节流的意识,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合理配置资源。强化财务计划与管理,鼓励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增加学院收入。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增加办学收益。充分挖掘学校形象、品牌、校友等有形或无形资源,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在校成立各类发展基金,为学院的事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